中欧以其丰富的矿业历史而闻名。从中世纪开始,捷克地区就在矿产开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世界著名的矿业中心雅希莫夫(Jáchymov),“矿业与矿物学之父”**乔治乌斯·阿格里科拉(Georgius Agricola)**曾在此工作。
除金银外,这里开采最多的是锡矿,主要分布在斯拉夫科夫森林(Slavkovský les)和厄尔士山脉(Erzgebirge)。最初采用河流淘洗的方式提取,后来发展为开采更深层的矿脉。
斯拉夫科夫森林位于捷克西部,位于Kynšperk nad Ohří、Karlovy Vary 和 Mariánské Lázně三座城市之间,距离布拉格约130公里。如今这里是受保护的自然景区,生态保存完好,是捷克西部最美丽的地区之一。
在Čistá(Lauterbach)地区的地下采矿始于16世纪上半叶,当时周边的冲积矿已开采殆尽。早在14世纪,这里就开始了锡砂的淘洗。
虽然 Čistá 矿从未达到Krásno或Horní Slavkov的规模,但在1548年1月1日就已正式登记在矿业管理处。采矿业发展迅速,1551年6月20日,国王斐迪南授予 Čistá 采矿权及皇家矿业城镇特权。之后历代君主也多次确认和扩充这些权利。
该镇拥有自己的锡矿称重站、熔炼厂,并享有在皇家林区自由砍伐木材的权利。锡矿石的开采采用**“火烧法”:先用木材将岩石加热至高温,再快速泼冷水降温,使岩石因温差而开裂,再用手工工具如锤子和錾子凿开。所有工作均为纯手工**,没有机械设备。
1772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几乎所有书面档案,因此很多信息失传。根据残存的资料可知,17至18世纪矿业大幅衰退,仅为了维持矿业城市的地位而小规模开采。1619年的产量仅约3,200公斤锡,到1740年降至仅250公斤。1847年,矿山被正式认定为枯竭。
尽管如此,零星的开采仍有进行——1887年再次开放坑道和竖井,开采了少量锡矿。到1905年部分矿室仍有作业,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彻底关闭。Čistá 矿区累计估计共开采了约500–700吨锡。
二战期间(1940–1943),Egerlander Erzbergbau GmbH公司进行了新的勘探作业。耶罗尼姆坑道及竖井被清理至26米深,但并未恢复大规模开采,仅进行试验性处理。
战后仅进行了地质调查(1964–1966),确认有约250万吨锡钨矿石可供工业开采。这些作业未对中世纪火烧法开凿的矿室造成破坏。
1982年,František Baroch 发现了耶罗尼姆坑道附近之前无法进入的古矿道。这些古矿室保持干燥,并通过坑道自然排水。可能因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的塌方而与主矿区隔离,从此保持原貌。许多墙壁和顶板仍留有烟熏痕迹和手工工具的凿痕。
这些坑道大多被渗水带来的细沙填充。发现后,由GEOMONT Příbram公司负责加固和砌石,费用由捷克环境部资助。
耶罗尼姆矿于1990年2月16日被列为文化遗产(编号4515)。
1994年,索科洛夫地区博物馆委托 GEOMONT 制定矿区未来用途的研究方案——包括矿业旅游、地质、科研和文化用途。目前,Georgius Agricola 基金会负责协调斯拉夫科夫森林地区的矿业遗产保护工作。
2008年,耶罗尼姆矿(此前由环境部和 DIAMO 公司管理)正式转归 卡罗维发利州所有。目前由索科洛夫博物馆负责管理。同年,该矿被认定为国家文化遗产。
为了向公众开放,制定了地下参观路线、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车场的项目。第一次申请资金(2011年)未获批准。第二次(2014年)成功,部分矿区在2013年秋季对外开放,得到了Georgius Agricola 基金会、斯拉夫科夫森林保护区及卡罗维发利州的大力支持。
⚠️ 重要提示: 由于耶罗尼姆矿是国家文化遗产,目标是尽可能保持原貌,因此对坑道和矿室的改造仅限于必要程度。参观路线因此相对崎岖 —— 游客需注意地面不平整和顶板较低。
入口在90年代重新修建。坑道内设有钢结构支护(hajcmany)并喷射混凝土加固。原本使用的木支护已拆除。入口台阶下可看到裸露的钢结构。
仓库不包含在参观路线内,用于储存材料。侧通道长约7米,完全采用钢框架支撑。
这里可看到一块来自 Přebuzi 的含锡石花岗岩(由 Petr Rojík 捐赠),以及一块耶罗尼姆矿出产的紫绿萤石与石英晶体。
过去,矿石会被粉碎,然后通过重力筛选分离。锡矿比周围的花岗岩和石英密度大,因此易于分离。筛选后平均约50%锡矿石 + 50%废石,随后称重后在当地冶炼厂熔炼,制成产品 —— 主要是餐具、餐刀叉等。
斯拉夫科夫森林的淘锡被认为是捷克最古老的锡矿开采形式。很可能与1197年建立的 Teplá 修道院有密切关系。
该地区发展出三个主要矿业中心:Horní Slavkov、Krásno 和 Čistá。Horní Slavkov 早在1390年就获准设镇。14世纪时,Krásno甚至更重要 —— 从1355年起便设有矿业法庭和锡秤重站。Čistá 较晚获得矿权,但规模始终较小。
在中世纪,捷克锡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。据估计,1500–1620年间,捷克总计生产约55,000吨锡,其中大部分来自斯拉夫科夫森林。
虽然耶罗尼姆矿产量不大,但它的珍贵之处在于至今保存完整。与 Krásno 和 Horní Slavkov 不同,这里仍能看到手工工具痕迹、被烟熏黑的墙面等古老的开采证据。
小教堂展示了坑道在上方公路下如何支撑。拱形结构就是其名称由来。手工凿出的壁龛中安放着矿工守护神圣芭芭拉雕像。
矿室上方是90年代修建的混凝土桥,公路从其上通过 —— 地面沥青上可见裂纹。 小教堂左侧下方有一个小型矿室,墙面上清晰可见手工开凿痕迹。
耶罗尼姆矿是蝙蝠冬眠的避难所。每年秋季(10月左右,视天气而定),蝙蝠飞入此处过冬,春季(3–4月)离开。
此期间坑道内必须绝对安静 —— 严禁参观和施工。每年2月进行计数。2024–2025年冬季共记录458只(因冬季寒冷),其中包括稀有的贝希斯坦蝙蝠,这是西捷克第二次记录到该物种。此地共有约6种蝙蝠。如2013–2014年这种暖冬,仅记录到90只。
墙壁上仍留有古老手工开采的痕迹。前往下一室的通道是陡坡,需小心通行。
此处可清晰看到烟熏黑的墙面 —— 这是古代火烧开采法的痕迹。大火加热岩石后泼冷水,冷热骤变使岩石开裂,再用錾子和锤子手工凿开。
室内保留了原始手凿坑道,进度非常缓慢,一天仅能前进1–2厘米。
走道下方仍保留有原木水槽,在稳定的温度与湿度下保存完好,用于沿墙导水。
此室因墙面被沉积的铁元素染成红色而得名。水流带来铁元素,沿墙沉积。
耶罗尼姆矿通过2–3处自然通风。上方坑道内的通风竖井在地表看似农田中的一座小石头烟囱。此处微量氡气,博物馆按法律需定期检测。
矿工当年在微弱灯光下工作 —— 只用油灯或蜡烛。2023年,这里甚至举办过一场婚礼!
矿工们曾通过竖井进入此室。最近的竖井是90年代新挖,深24米,出口位于大**塌陷(pinka)**附近的混凝土平台上。
另一个竖井是16世纪原有,清理新竖井时重新发现,并用传统木结构加固。两侧坑室也已稳定并封填。
数年前该室被水淹没,后通过排水沟抽干水。清除淤泥、开辟新空间后,水流被引导至其他排水系统。
崩落处完全手工清理 —— 用桶装好,推小矿车运出,用绞车吊到skip大桶中。
随后,崩落处用钢结构支护(hajcmany)加固。从此处有通道通往**“R室”**。
“R” —— 原被沙和淤泥完全填满,2011年开始清理,2014年发现新空间。室内有用传统方法建造的木地板,护栏由原木制成,还保留有旧木制水管。壁龛内供奉有矿山小矮人传说中的古尔通王(Permoníci)。
“S” —— 末端室,封闭,积水需定期抽排,墙面刻有**“P.H.”及日期。不稳的顶部用传统木结构**(hrání)加固。
作业室与“T”室之间 —— 通道狭窄、顶低,需格外小心。上方是一个已稳定的塌方区,地表形成一处pinka。此处用钢支护(hajcmany)与Union管道加强。
“T” —— 2014年发现,干砌石墙支撑一个不稳的岩柱,定期检查。2017年清理掉1米淤泥以达到现有地面高度。顶部可见裂纹。
“A2” —— 通过木桥进入,墙面留有火烧法留下的烟熏痕迹。
“B2” —— 楼梯下有石墙曾用于蓄水,墙面因赤铁矿而呈红色。手凿石阶通向原始坑门,再进入**“C2”**,水流沿古老排水道(ODD)进入主坑道。
狭小手凿通道继续通往**“D2”,墙上刻有“MF”及矿业标志。其后是与KŠ I竖井相连的塌方区。 “B2”上方保留了插梁木的凿槽**,更上面还有一条小坑道相连。
这里是标准路线的尽头,但还可继续**“极限路线”** —— 通过更低更窄的坑道,可见17世纪爆破痕迹,最终沿古排水道(ODD)到达约30米深的竖井,并通过扶梯返回地面。
“C2” —— 原是简单的坑道,后由上向下扩大开凿,是矿区中最古老的部分之一。可清晰看到中世纪凿痕。从“C2”可进入KŠ I竖井。墙面可见花岗岩与片麻岩的接触带 —— 这里是矿石最丰富之处。斜沟(Úpadnice)通向“D2”,并排出竖井内积水。